故宫藏明代文征明《溪桥策杖图》笔墨艺术鉴定

中国故宫博物院珍藏有一幅署名为文征明的作品《溪桥策杖图》,水墨纸本 ,纵95.8厘米 横48.7厘米。

图1《溪桥策杖图》画面图1《溪桥策杖图》画面

  鉴定此幅作品是否为文征明的真迹,笔者将着重从艺术笔墨表现手法以及其它的辅助依据来分析这幅作品的前世今生。

  文徵明,即文征明,(1470- 1559),初名壁,一字徵仲,号衡山,江苏长洲(苏州)人。祖籍衡山,故号衡山居士。自幼习经籍诗文,喜爱书画,绘画宗沈周,兼有李唐、吴仲圭、赵孟頫笔意,其目力和控笔能力极佳,绘画上与沈周共创‘吴派’,又与沈周,唐寅、仇英并称‘吴门四家’。他虽学继沈周,但仍具有自己的风格,作品,能青绿,亦能水墨,能工笔,亦能写意。与乃师并驾齐驱,继沈周之后成为吴门派领袖,长达50年之久。

图2《溪桥策杖图》局部图2《溪桥策杖图》局部

  作品画面中描绘出古树浓郁,溪水静谧,空谷幽深,溪岸木桥上一老者屹立桥头,策杖观流,悠闲自得。作品内涵意境高古,作者采用披麻干皴法绘制出画面近景主体山石的立体形状,画面所用技法明显的带有‘元四家’倪瓒、吴镇二人的笔墨风格。画面采用一河两岸式构图,借用宋人近景式布局,很好地将元四家之一倪瓒的细笔疏皴的艺术风格表现在画面上,显现出山石的层次,局部细节描绘并用吴镇的粗笔湿墨的技法表现出树木的苍劲浓郁,淋漓尽致皴擦出近处平台沟壑,巨石突兀,用笔沉稳雄健,韵雅醇厚,画家用娴熟的湿墨技法把两者艺术风格巧妙结合在一起。

图3近景局部图3近景局部
 图4近景局部图4近景局部
图5远山局部图5远山局部

  画面上近景树木的细致刻画和远山淡景浓墨湿笔虚幻表现,于简粗中见层次,水气淋漓,韵味十足。

  纵观此作,整体画面墨色苍劲,工写结合,画面气息浓郁古朴,用笔墨色娴熟沉稳,作品中部景物用笔描绘细腻,用浓淡干湿的墨色皴擦描绘及渲染,墨分五彩,并流露出的沉稳笔墨特点,符合明代文征明画家晚年的艺术创作特征。

  在此幅作品画面中,老者策杖观流之情节,又是诗意般的如春风化雨意写风貌,画家将大写意与写实的两种风格都展现在此画面之上,并将二者完美的统一在一起,毫无生涩之意,透露出高深的中国水墨画艺术技巧。画中大半部分用墨沉稳老辣,来自画家对宋元绘画空间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对北宋李成画家的艺术手法研究才领悟得到,水面上寥寥几笔墨线,表现的水静如月,老者沿着山间曲畅溪流而走进幽静密林,让画面更显得一片空旷寂静,在构图上令人联想到元代的倪瓒,画家的干皴用笔没有丝毫犹豫,画面表现出明代苏州画派特有的洗练艺术用笔风格。

  这些艺术风格正符合明代文征明画家进入晚年的艺术风格,即是以元四家为主的笔墨作为表现画面主要特征来进行对景物的描绘,反映出画家本人对元代文人绘画艺术笔墨的偏爱和借鉴。其表现出来的艺术特征并不是单一的某一个画家的笔墨和技法,而是善于把多位画家的艺术技法,笔墨特征,以及构图形式等,运用景物的布局等巧妙地在同一幅画面中得到完美的继承和转化。在明清的著名画家中也只有文徵明等极个别画家才能熟练的运用此艺术技法来进行挥毫表现。

  经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此幅作品的艺术风格和运笔特征与明代文征明的几幅传世绘画作品的艺术风格和运笔特征及表现手法非常一致。如《千林曳杖图》,《临溪幽赏图》,《秋雨连村图》等

图6《临溪幽赏图》图6《临溪幽赏图》

  上图是文征明《临溪幽赏图》(图6),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创作于明代嘉靖辛丑年(1541)年,是文征明画家72岁时创作,此图描绘山坡松石,树木高耸林立,茂密林荫下边一条小溪外延流淌,溪水潺潺,横卧木桥,桥上一老者临溪看流,后边有一童子侍立,人物造型栩栩如生,树干用笔皴擦有力,厚重老辣,用墨精细浓润,意境清奇,画面高雅淡古。此幅作品近景树木笔墨表现特征与《溪桥策杖图》的表现手法非常一致。

图7《千林曳杖图》图7《千林曳杖图》

  上图是文征明《千林曳杖图》(图7),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明代嘉靖丁酉年秋日作(1537)年,此年画家68岁,是画家晚年成熟代表作品,画面用水墨绘出山峦层叠,村舍茅屋,树木丛生,枝繁叶茂,个别木叶萧疏干秃,画中人物动态灵活,有人荷仗过桥,有人划船而归,用笔细腻精到,墨色浓淡适宜,景物疏密交织映衬,具有温文典雅,空旷幽静的艺术气息。浓墨湿笔简写两处远山,虚幻泼染山头,也与《溪桥策杖图》画面中的远山表现笔法和艺术用墨风格一致。

图8《积雨连村图》图8《积雨连村图》

  文征明传世作品《积雨连村图》(图8),画面表现景物也是一片空濛,用笔墨色淡雅醇和,画面中描绘的近处浓郁树木用笔以及整体画面墨色气息等艺术风格和笔墨特征都与《溪桥策杖图》画面上的表现艺术手法基本相同。

图9《溪桥策杖图》近景局部图9《溪桥策杖图》近景局部

  《溪桥策杖图》(图9),画面劲搓峨突兀的苍枯之树,树干遒劲苍郁,枝叶墨色淋漓,用笔墨浓干枯,把树木画的古意盎然。画家用粗笔重墨生动的绘出一策杖老人,老者头束发冠,身着宽袖着地,澜衫的衣领袍服,人物线条粗短,厚重有力,生动自然,虽是意写人物,但发鬓及服饰明显是明代文人所流行的服饰特点。

图10《溪桥策杖图》远山局部图10《溪桥策杖图》远山局部

  最为匠心独具的是这一副画中描绘的那几处远山,墨色淋漓,犹如一片乌云飘过,浓郁苍苍,作者一反山水画常用的近黑远淡的习惯画法,直接用湿笔浓墨泼染涂出,墨色醒目而又深厚,泼染的墨色苍郁浓润而又随意自如,与画面中主题场景的老树新芽产生浓淡粗细笔法对比,互相映衬,好一派“天晴气爽,雨过天晴碧玉浮”的美好画面,画家在创作此幅作品时用笔娴熟恬淡,毫无做作之意。

  画面的右上角处有画家的自创题诗,诗曰:“短策青山烂漫游,暮春时节水西头,”这画面中的策杖老者正是文征明画家本人自己的化身。画家除了运用自己的艺术技法表现,还借鉴了元代画家吴镇的湿墨干皴的表现之法,显示了画家高超的用笔技巧。

  画家用老树新芽的自然生机描绘自己的一片洋溢世界,人生七十古来稀,用老树新芽来激励生发自己的生命之力,这一画正是文征明画家的内心写照,也许是文征明早年迟钝,大器晚成,经过多年的沧桑之道,阅尽了人间的甘甜苦咸,故此他创作的这幅作品让我们欣赏起来才能有如此的古雅韵味和深厚的艺术内涵。

  文征明的晚年作品风格偶尔粗放,多以细笔精作为主,但画面中无不追求大自然风光的真性情,而无以技巧的率真,画幅中借鉴一点宋元文人的艺术影子,作品表现更有润味,也正是这样才形成了文征明画家在吴门画派中所代表的独特地位和社会影响。

  他所创作的艺术作品是以追求超逸脱俗的艺术风格为主,因此读者在纵观《溪桥策杖图》时,正符合文征明的个人艺术特征。

  此幅作品的画面寓意与题跋的内容又是一致的吻合,画面的笔墨气息也与明代文征明画家晚年的个人艺术风格完全吻合,通体阅览画面,纸张陈旧,气息古朴,包浆极其细染光滑,墨色自然风化,用纸也是明代中朝时期流行使用的纸张,因此,此幅作品创作年代是达到明代中期的。

图11《溪桥策杖图》书法部分 图11《溪桥策杖图》书法部分

  本幅作品的左上角画家用行书自题七绝诗一首:“短策轻衫烂漫游,暮春时节水西头。日长深树青帏合,雨过瑶山碧玉浮。”落款“徵明”,下边顺延钤盖“文徵明印”“玉馨山房”两枚个人印章;

图12“文徵明印”作品中文征明印章图形与书画家印章款识印章对比图12“文徵明印”作品中文征明印章图形与书画家印章款识印章对比
图13“玉馨山房 ”作品中文征明印章图形与书画家印章款识印章对比图13“玉馨山房 ”作品中文征明印章图形与书画家印章款识印章对比
图14作品中文征明落款与书画家印章款识中的落款对比图14作品中文征明落款与书画家印章款识中的落款对比

  文征明印(图12)这个印章经过查证对比《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第178页中征明个人印鉴第30图(文征明印)[文征明花游图],《玉馨山房》(图13)印鉴与第113图《陆治鸡石图卷题跋》中印鉴,印章图形,大小,印刻风格一致吻合,再对比作者书法落款14图《徵明》与款识图143《文征明山水图绘画图》落款,(嘉靖已亥1539年)和图165《徵明》文征明行书书法鹤林玉露书轴,(嘉靖27年1548)书法落款来看,书法风格和运笔风格非常一致 ,笔意相同,都符合文征明在70岁到80岁晚年成熟时期的落款书法风格,而且书法特点是如高空缠丝,笔力遒劲,气韵生动,挥洒自如,极有倾泻之力,并且墨色经过空气的侵蚀变白变淡,自然氧化入纸历数百年的流逝,纸表包浆陈旧,古老气息一目了然,这就决定了此幅作品落款书法不是后人仿照的后添款,是文征明画家本人的亲笔落款,因此,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断定此幅作品是明代文征明画家本人亲笔创作。

图15《溪桥策杖图》 收藏印章图15《溪桥策杖图》 收藏印章
 图16《溪桥策杖图》 收藏印章图16《溪桥策杖图》 收藏印章
图17“世美堂印”图17“世美堂印”
图18“玉兰堂印” 图18“玉兰堂印”
图19“马寒中印”图19“马寒中印”
 图20“南楼”图20“南楼”

  画幅右下角处盖有几枚印章(上图),其中一枚是“玉兰堂印”朱文印(图18),这是一枚文征明的压角印,与《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第179页中文征明个人印鉴图《玉兰堂印》和文征明潇湘八景图册钤盖印图形大小,文字形状,笔画粗细转折完全相同一致。

  另查画心右下角图17钤印“世美印堂”这个印文、查经印谱得知,“世美印堂”,这是明代著名散文家和古文家归有光的一枚堂号印,也是归有光夫妇的收藏印。

  经查庄吉先生著:[明。归有光夫妇的藏书情节]一书中得知明代“嘉靖二十一年(1542)”、三十七岁的归有光离开了项脊轩,随续炫夫人王氏一起住到了安亭江边的王氏老宅世美堂,归有光本人曾这样描写:“自昆山城水行七十里,日安亭在松江之旁,善图志有安亭江,今不可见矣,土薄而俗浇,县人争弃之,余妻之家在焉”。

  归有光平生无其它嗜好,一生独喜藏书,藏书印有:“世美堂印”,“世美堂琅琊王氏珍玩”等。归有光与王氏前后同甘共苦十六年,正是在世美堂期间,归有光才学达到巅峰,声响于海内,《明史》这样评价:“有光为古文,原本经术,好太史公书,得其神理。”

  此时,文征明已是73岁以后的这一段时间,二者居住的地方离的不是太远,方圆不过几十里,文人互相仰慕,归有光这时也已在散文,博古上名声响誉海内外。此幅《溪桥策杖图》应是文征明画家在精心创作此幅作品后不久,文征明便转赠给了归有光,归有光夫妇十分珍惜此幅作品,便钤盖上夫妇的藏书印鉴《世美堂印》,供夫妇二人闲暇时拿出展玩观看,永记文友之情。

  另查《明史》及《诸子江函》得知,明代早期著名画家夏昶的孙女为归有光的祖母,夏昶的另一个小孙女则是文征明的妻子,因此可知:文征明与归有光两者具有很直接的亲戚关系,文征明与归有光两人又是同时代的著名人士,归有光在37岁开始,居住在嘉定安亭江边的王氏老宅《世美堂》、与文征明居住的地方很近。归有光亲自从文征明手中收藏这幅作品在时间上也是相对应的。

  经过对比收藏传世标准件上归有光的藏书印文《世美堂印》与文征明《溪桥策杖图》上的《世美堂印》文对比,二者印章图形大小一致,朱文字体笔画转折一致。二者印文笔画精细及细微部分没有丝毫差异,这在清末以前用手刻仿刻一模一样的印章是非常困难的,并且此印文、印泥陈旧,印色自然氧化,色渍及印油入纸感觉古朴,印文给人以印色平淡冲和年代久远气息之感。这就决定了此枚《世美堂印》藏书印章就是归有光本人(与王氏))使用的藏书印钤盖。确凿无疑。

  另外,画面上右下角处钤盖个人收藏印三枚,最下边二枚分别为“马寒中印”(图19)“南楼”鉴藏印(图20),经查:马思赞(1669-1722)字寒中,又字仲安,号衔斋,清代早期著名的收藏家,书画家,浙江海宁人,一生嗜好收藏金石书画,拥书万卷,建藏书楼“道古楼”、等数间,多宋元精椠及金石秘玩。收藏规模不减当年倪氏“清秘阁”。 管庭芬在《海昌艺文志》中评论说:马氏“所居‘道古楼’,插架悉宋元旧本,为东南藏书之冠”。著有《道古楼藏书目》、《道古楼历代诗画录》、等。本人与新加坡当代著名收藏家看山楼主马徐浩先生沟通证明,此画曾被收藏家马徐浩先生的远祖马寒中收藏过,远祖马寒中的著书《道古楼藏书目》、《道古楼历代诗画录》、在民国日本侵华战争中被毁。他们的家谱中曾有记载。

  此幅作品在明末清初流传到江南著名收藏家马寒中的手中,并钤盖上个人的两枚收藏印:《马寒中印》和《南楼》印,记录到马寒中的《道古楼历代诗画录》中(遗失),收藏时间,图章完全一致。

图21《溪桥策杖图》裱边整体画面图21《溪桥策杖图》裱边整体画面

  图21《溪桥策杖图》现存裱边及外签有民国书画家狄葆贤(平子)题诗并记,钤藏印“平等阁主人”等。狄平子(1872-约1941)即狄葆贤,号平子,字楚青,一字楚卿,家福收藏,精鉴别,作山水,书法晋人。鼓吹变法,与谭嗣同交往,创办《时报》,开设有正书局。擅诗词,工书画,精简别。

  此幅作品画幅装裱上狄平子题记详述了此作原为其父于大清同治末年购得、而狄平子本人则在民国甲子年(1924年)夏六月重新装裱的递藏过程,此年狄平子52岁,题款书法与狄平子本人留传其它书法风格一致,这也决定了此幅作品的流传时代传承有序,准确无误。

  在建国后,此幅作品《溪桥策杖图》经中国文物鉴定小组发现鉴定是明代文征明画家的一幅晚年的艺术精品真迹。便作为国家级文物被中国故宫博物院收藏,并对世人展示。

  参阅资料:

  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

  庄吉先生著:[明。归有光夫妇的藏书情节]

  中国历代名家画集文征明卷

  《明史》归有光卷

  管庭芬著《海昌艺文志》

  《诸子江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