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400多年历史的明代古祠堂开始修缮

▲施工人员现场研究修缮方案。▲施工人员现场研究修缮方案。

  位于南宁市七星路一巷、拥有400多年历史的明代古祠堂——宗圣源祠由于年久失修,变得残败不堪,成为危房。近日,这座古祠堂开始修缮。在几个月后,这个南宁市一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传统建筑将重新焕发出它的独特魅力。

  昨日9时许,记者来到七星路一巷35号看到,在漫长岁月的侵蚀下,宗圣源祠满目疮痍,只剩下残垣断壁。工人正在清理屋内的杂草、垃圾和破损的砖瓦等杂物。屋内3棵紧贴着墙壁生长,足有四五层楼高的大榕树,已经被工人们砍下来;一些腐蚀严重的木梁和木柱,被拆下放在旁边的空地上,剩余的木柱还撑在原地;施工方在木柱上打上了数字标记,一些损伤严重的标上了“拆”字,一些还能够使用的则标上“修”的字样。工人们工作井井有条。

  由于修缮古建筑物必须达到修旧如旧的目的,使用原材料来保持文物的原状不仅要坚固,还要恢复古建筑物原来的样子,工程非常困难。此次修复工作将采用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对宗圣源祠腐朽的木构件,以及屋顶塌毁、漏雨、瓦件碎裂,墙砖风化、酥碱和墙体塌毁、倾斜、酥松、开裂等病害进行治理,消除安全隐患,让建筑物保持健康的状态。

  另外,门楼南北次间增砌的隔墙、南山墙北面局部将被改造为石墙砖面,地面将改造为水泥砂浆地面和石砖地面,一些墙面会改造为水泥砂浆墙面,尽量恢复建筑物原有的外观风貌。同时注意清理疏通天井内的排水系统,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和保护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为保留建筑物独特的传统工艺技术,施工方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的规定,在保证结构安全的前提下,严格按照设计方案,所有新材料和新工艺都必须经过前期试验,证明确实有效且对文物古迹不会造成损害。

  面对如此大的工程,相关方面制定了怎样的措施来落实修缮事宜,并确保这座祠堂得到更好的保护呢?

  青秀区文化馆馆长彭志伟告诉记者,青秀区政府及城区文化部门曾多次就宗圣源祠的情况开展协调会,讨论解决方案。由于宗圣源祠是市一级文物保护单位,修缮方案必须提交市一级部门审批、同意,而且,文物的维修需要有资质的公司来设计,这些工作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来完成。对修复完善的宗圣源祠,馆里将和使用方古城大队、曾氏族人共同签订保护条例,完成共同维护文物工作的约定。条例中规定,不允许将修复完成的宗圣源祠以餐厅经营等方式来进行商业运营,明确使用方承担起保护文物的责任。

  青秀区文化馆将安排专职的文物巡查员,每个星期到宗圣源祠进行定期巡查,监督文物的使用情况,希望更好地保护这座有着400多年历史的明代古祠堂。

分享到: